English

河西 文物保护促进旅游发展

2000-08-2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曲冠杰 我有话说

由兰州过黄河,由此至安西,祁连山与瀚海之间,绿洲相望,袤延二千余里,这便是古代联接中原与西域的河西走廊。汉武帝时遣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军击败匈奴,在河西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从此,河西四郡便成为沟通中外的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古郡关隘、长城烽燧、石窟寺庙、流沙傀简、地下墓葬等文化遗存与独特的自然景观相互映衬,使河西成为文物之邦、旅游胜地。

记者来到巍然挺立在祁连山下戈壁滩上的“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虽然已是晚上六时多,苍然暮霭中仍有许多游人流连忘返。多年来,国家与地方投资对饱受风沙之苦的嘉峪关多次进行维修,使已历600多个春秋的雄关依然屹立。嘉峪关市副市长吴宝真说:由于嘉峪关得到了有效保护,来此旅游者与日俱增,去年达到30多万人,创造了可观的旅游收入,促进了嘉峪关市经济的发展。事实证明:文物保护与旅游相辅相成。

今日河西,已把保护文物、发展旅游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主要内容,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多方筹资对文物进行抢救修复:武威市维修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庙和雷台汉墓等一批省市重点保护文物;并准备修复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白塔寺。张掖市投资500多万元,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佛寺、马蹄寺和高台骆驼城等进行了重点维修加固,仅为保存山西会馆使公路改道,即损失40多万元。大批文物古迹的修复,使河西历史文化大放异彩,旅游业日趋繁荣。记者在河西各处发现,不仅敦煌今年游人如织,就是马蹄寺这样新开发的文物景点游人也是络绎不绝;甚至在远离城镇的戈壁深处的榆林窟也有不少人慕名前来。

同时,记者也遗憾地看到,由于资金捉襟见肘,一些珍贵文物因得不到及时维修而面临危境。记者在素有“陇右学宫之冠”称誉的武威文庙看到,文昌宫和桂籍殿因年久失修,彩绘剥落,梁柱脱卯,墙壁裂缝、倾斜,隐患重重;文庙西部的凉州儒学被单位占用,因缺乏资金而难以维修搬迁。记者在始建于西夏的张掖大佛寺看到,具有极高历史艺术价值的大卧佛整体松动,表皮起甲,肢体上出现裂缝。就是在嘉峪关,记者也看到,巍峨壮丽的柔远楼,二层北侧第一、第二两根檐柱已明显向东南倾斜,危及全楼的安全;西瓮城东南侧上部横向开裂,如不及时维护,后果不堪设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